一張「臨時門牌」道盡溪洲部落族人的血淚史!
恭喜溪洲部落族人終於有安定的家!
位於新店美河市大樓對面的溪洲部落家屋已陸續完工入住,8/16我陪同行政院長蘇貞昌前往探訪溪洲部落的族人,來這裡見見我的老朋友們,族人歡喜擁有固定住所的同時,拿出原本的「舊門牌」(臨時門牌),表示要將門牌好好收藏,因為這張門牌它代表著溪洲部落幾十年來歷經拓荒、迫遷、抗爭、重建的血淚故事!
回想2007年時的抗爭,溪洲部落面臨拆遷到緩拆,當時我不斷與經濟部水利署溝通之,經過再三仔細的評估,終於把這個地方重劃於行水區外,感謝當時的水利署長陳伸賢,讓溪洲部落的族人可以暫時免於當下被拆除的厄運。
我並不因此感到滿意,而是更積極一筆一筆的去比對資料和地圖,皇天不負苦心人,竟然讓我在原溪州部落100公尺左右比較高的地方,找到了一塊屬於國產署的土地。接下來的日子,我努力不懈的與國產署協調後取得同意,才得以進入後續的重建。
這個重大的突破實在太關鍵太重要了。救了一整個部落,沒有讓大家散掉,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不用再擔心怪手來拆房子,還可以承襲耆老選擇居住地的智慧,也讓台北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,注入了璞質又多元色彩。
從是台北縣長的蘇貞昌,突破法令限制,讓部落擁有臨時門牌,解決部分生活不便的問題,但因為臨時門牌是暫時性,它帶給族人的是「不確定」、是「沒有安全感」!頭目右手拿著臨時的門牌,左手指著永久的門牌難掩喜悅的說:「這幾十年來我都是在蓋別人的房子,今天終於蓋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房子。」我聽了也覺得好激動。
早期到都會區開墾的原住民,隨著都市發展之際,後期都面臨違建的問題。政府在「處理違建」問題時,「拆」是解決的一種方式,「溝通、協調、重建」也是一方式,且「溝通、協調、重建」才是圓滿的方式,部落族人現在終於有安定、安心、安全的家,面對政府、面對河川水患,終於可以不必再提心吊膽!
現在溪洲部落家屋周遭環境,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,未來溪洲部落除了家屋之外,原民會也將規劃產業、族語教學、文化健康站等等,強化溪洲部落的生活機能,讓原住民族文化在溪洲生根發展,過去我陪伴溪洲部落走過「舊門牌」時代,未來陳瑩也會和溪洲部落族人,一起一直走下去。
哪天你們經過溪州部落,或許會看到我在那裡煮咖啡,再請大家過來品嚐,聊聊溪州部落的歷史,也可認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喔!